當前位置:首頁 新聞中心 文章分享

智權加值服務的全球趨勢

時間:2017/6/3 瀏覽:2692
智慧財產,或是智慧財產權,以專利為例,都各自有其生命週期。在孕育一件專利構想檔之前,這些相關的發明,應該是發明人或企業的研發團隊為了克服眼前技術上的問題,費盡心思的成果。然而,這些研發成果該如何透過專利的包裝好公諸於世,以期能獲得專利權的佈局,還是要秘而不宣,當作營業秘密保藏起來?專利拿到了,除了用來實現成為產品之外,還有其它的獲利方式嗎?還有,現有或開發中的產品是否可能構成對同業的專利侵害嗎?最後,當專利對於自身已經沒有特別的價值時,如何以商品的模式獲得適當的對價?這些問題就屬於智權加值的專業領域了。 人類的歷史裡面,遠自于智權出現之初,就存在著智權加值的問題。也就是說,保護與發揮智權的價值,並不是現代人才會遇到的問題。例如中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時代裡,古典音樂的作曲家如著名的莫札特、貝多芬等人都曾經靠販賣樂譜的所得來討生活。只是當年的行銷工具和市場規模遠遠不能和現代社會相比,所以音樂創作者不可能取得如同麥可傑克森一般的巨額財富,發明家如達文西也無法透過他的發明換來可觀的商業利益。專利制度改變了這個現象,不過這可是最近一兩百年的事情。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靠著他的發明成為企業鉅子,他的傳奇充分說明了專利的價值。 由於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知識訊息的傳遞無遠弗屆,而資料庫與資料探勘技術在二十世紀末的商品化結果,提供世人得以開發出近一步的智權加值工具,例如專利地圖,促成最近十幾年來一種新興產業模式的誕生,那就是本所的主題–智權加值服務。 其實遠在資料探勘技術蓬勃發展之前,許多法律事務所或專利商標代理人就已經實質地提供智權加值服務。因為在申請專利之初,申請人就需要檢索以得知同領域有哪些相類似的發明已經公開,或者競爭對手目前擁有哪些具有威脅性的專利。在還沒有網利資料庫可以利用的年代,從事智權加值服務的業者多數得依靠圖書館來尋找答案。之後的專利舉發乃至於侵害訴訟等過程中,專利權範圍認定上的攻防以及侵害鑒定的分析等等涉及高度專業的服務內容,也都是擅長智權領域的法律事務所的看家本領。 檢索這門功夫靠的是經驗,各種不同的資料庫探勘程式工具都具有不同的優缺點,而專利檔內容的關鍵字配置也是一門學問,有經驗的專利檢索工程師尋找引證案的效率遠高於專利局的審查委員,否則審查過程以嚴謹程度聞名的美國專利也不致於在2012年新專利法案通過之後的被舉發(以Inter Parte Review的案件為統計基準)成功率高達七成。美加地區許多知名的專利檢索業者,往往是提出專利舉發過程中需要仰賴的物件。另外在歐洲和日本,也有專門針對企業提供專利檢索服務的業者,以專業的服務來分擔企業內所謂In-House專利工程師的辛勞。 隨著尖端科技的演進,對高科技產品侵害鑒定的分析不但需要扎實的領域知識,更需要靠著精密的儀器來尋找證據,這涉及到所謂的逆向工程,對成品如手機上的觸控面板或晶片這樣精緻的元件進行剖析,以推斷其制程或是結構是否侵權。這類型的分析機構仰仗其專業能力,甚至能夠公開的販賣其對於某些知名產品的分析報告,讓有意提出侵權訴訟者用高價取得所需的技術內容,協助許多的專利權人克服了舉證技術上的門檻。當然,這同時也間接促成侵權訴訟案件量的增加。不論如何,這類提供逆向工程的服務團隊也可以歸納為智權加值服務產業中的要角,享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前文所述的專業分工既然已經有特定的業者代勞,那麼在企業內部服務的專利工程師除了協調與管控案件進度,又有何特別的任務可以貢獻專業能力之處呢?既然外部可運用的資源豐富,In-House的專利工程師就能保留下時間和精神為企業的智權策略作一些基本的功課,好讓管理階層得以充分的辨識與掌握競爭業者的專利訊息與敵我情勢,最佳的工具就是專利地圖。在資訊產業蓬勃發展的今日,許多歐美地區的業者不約而同的發展網路版的跨國專利資料庫檢索以及專利分析軟體,提供使用者輕鬆的製作出花樣百出的專利地圖。受限於不同語文之間的隔閡,亞洲地區的資訊業者也同時發展出特別針對中文、日文或韓文的檢索引擎,各有巧妙不同。在眾多線上軟體可提供選擇的情況下,製作專利分析報告就成為許多企業內部的專利從業人員的日常工作之一。 新興的亞洲市場,逐漸成為全球經濟的重心,這在智權加值服務業這世紀初以來的消長更見端倪。不少的歐美大型事務所紛至遝來在亞洲地區開設新據點,而中國大陸沿海城市當地的智權加值服務業也一片向榮,這些跡象說明了人們對於這個區域經濟發展的前景,尤其是以創新為核心價值的產業,這與上個世紀九零年代的情況大有不同。 僅管全球最大的科技產品消費市場在美國,重要的專利訴訟戰場也仍然在美國地區的法庭上,不過訴訟的雙方其中至少一方來自亞洲,特別是東亞的高科技業者,這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因此,智權加值服務的供應鏈已經逐步向亞洲市場深入,而這個景象似乎還在持續發展中,尤其是中國大陸這塊深具潛力的市場。 智權最終的價值,往往源於訴訟判決的結果。專利鑒價的依據,也多歸源於類似產品侵權案例的判賠金額。說到最後,智權法律服務業者還是扮演最關鍵的角色。訴訟案件的雙方都會提出不同的法律見解以供法庭裁決,較具有說服力的一方將勝出。如果訴訟的地點在美國,當地的律師就是傭兵的角色,要知道,傭兵是靠打仗賺錢的。至於需不需要訴諸法院裁決,還是在先期透過談判達成雙贏,這就得仰賴事前分析的功夫是否到位,這些功夫至少包含引證或舉證資料的檢索與運用、技術特徵與專利範圍的詮釋、侵權分析報告的撰寫以及專利鑒價的評估等等。智權加值服務者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專業上的分工也已經趨於全球化,然而運用之妙,往往存乎一心。精明的企業經營者,應該充分且謹慎的運用來自不同方面的專業資源,為企業處理好智慧財產,發揮極致的商業價值,才不致辜負眾多技術人員之于創新發明所為企業付出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