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推行六西格瑪(6sigma)的公司大概都不知道,近幾年來業績差強人意的摩托羅拉是六西格瑪(6sigma)的「鼻祖」。而在已躍居世界汽車行業第一的豐田公司,卻還有工程師連六西格瑪(6sigma)都沒聽說過。這裡完全沒有厚此薄彼之意,因為不論是學六西格瑪(6sigma)還是學豐田,都既有成功者,也不乏失敗之例。
彼得.德魯克說:經營者就像15歲的少女一樣對流行特別敏感,也就是說,如果發現其他公司採用新的經營革新技法,大多想在自己的公司應用。對於正處於學習饑渴期的中國企業,這個描述還是很貼切的。摩托羅拉如日中天時,我們學摩托羅拉,戴爾霸氣十足時,我們學戴爾,IBM向服務轉型,我們的企業緊隨其後……從市面上流行的類似「向×××學習管理」的快餐式管理出版物中,我們也不難窺其一斑。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向誰學習?其實,許多企業都忘了,最能取到管理真經的地方恰恰是在企業自身。向別人學習――不論是向其他企業還是向所謂的管理大師――最終目的是要解決自身的問題。既然是自身的問題,差異性就必然會存在。這就意味著,企圖生吞活剝地用一種方法去解決不同的問題,不僅會徒勞無功,某些情況下還會適得其反。
很多企業花了很長時間才明白這個很淺顯的道理,比如國內某汽車公司就花了漫漫的8年。造成企業出現諸多問題的一大原因是急於求成的心理。他們以為,既然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拿過來用就是了。一種辦法不行,再換另一種。幾年前,某大型國有企業決定推行六西格瑪(6sigma),結果花了不少錢,僅推行兩年就不了了之,之後不久,該公司又決定推行精益生產。廣東某年產值數億元的企業從年初起引入平衡計分卡,一年過去之後,平衡計分卡不僅沒有得到順利實施,反而引起不少抱怨和懷疑。該公司一位經理無可奈何地說:「我們發現有些公司遇到的情況和我們差不多。因此,我不知道這到底是我們的問題,還是因為平衡計分卡真的不適合中國企業。」類似這樣的企業,學什麼都是不會成功的,因為他們不明白自身情況的特殊性,也不懂得應用過程中的靈活變化。企業在學習豐田精益生產模式多年之後才認識到,有許多問題是中國具體環境決定的。比如,日本人工費用很高,可能占整個成本的20%,而中國企業的人工成本僅占整個成本的2.6%。如果一個機器人能替換下來5個人,在日本使用機器人實現的是精益生產的省人化,在中國使用就是浪費。所以,企業領導者要知道管理沒有萬能藥,要懂得像中醫那樣辨證施治,戒除運動式的學習和本本主義式的學習。另外,領導們也應注意,企業是一個複雜系統,影響企業成敗的因素很多,因此要從系統的角度來分析企業的問題。寄望於運用某一種管理工具或管理理論來解決企業的所有問題,使企業獲得長久的成功是不現實的。
至關重要實則是要向自己學習——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管理,這也是產生卓越管理方式的唯一方法。六西格瑪(6sigma)的產生正是如此。1984年,當時正在設法改進摩托羅拉集團產品質量的麥可?哈里發現,在一般公司的任何流程如製造中,一般都只能達到統計學上所說的3個西格瑪水平,即每百萬次中出現66800次失誤。在3個西格瑪水平上,需要15%-30%的銷售收入才能補償這些缺陷所引起的成本。正是在這個發現的基礎上,1985年摩托羅拉提出了六西格瑪(6sigma)質量管理的理念。「管理沒有救世主,一切要靠自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句話並不極端。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ar/gzll56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