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新聞中心 文章分享

什麼是可靠性設計準則與方法

時間:2017/8/4 瀏覽:2718

可靠性設計準則與方法(以下簡稱為“準則”),其內涵較為豐富,很難用一兩句話為其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不過,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對其進行認識,以建立起初步的概念:

① 可靠性設計準則是把設計人員在長期工程實踐中積累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加以總結和提煉,使其條理化、系統化,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條款性檔。

② 可靠性設計準則是一個具有強制性的執行檔,其中的條款都是在進行產品設計時必須逐條落實的可靠性定性要求。凡具有產品代號(即型號)的獨立產品,均應建立各自的可靠性設計準則,即該產品的“專用準則”,稱為《×××產品可靠性設計制準則》。由於設計者對該產品最為瞭解,所以,產品由誰設計,準則歸誰撰寫。因此,它又是一份由設計師撰寫的設計檔。

③ 當設計工作完成後,再由管理者找來相關的專家,依據設計師撰寫的準則,逐條地檢查其在設計過程中的落實情況。因此,可靠性設計準則還是一份可檢查的法規性檔。

④ 可靠性設計準則並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靜態檔,而是在產品的研製過程中不斷地得到補充、修訂的、進化的“動態”檔。

綜上所述,可靠性設計準則是在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形成的條款性檔,用來指導可靠性定性設計;而且,還是一份可執行、能檢查的法規性檔,並在執行過程中不斷地得到補充的“動態”檔。

為什麼要推行可靠性設計準則

可靠性設計準則是一個基礎性的品質管制檔,建立並貫徹可靠性設計準則的“直接目的”是提高設計品質,而“最終目的”是提高產品的品質。因此,它具有如下現實的和長遠的意義:

⑴ 規範設計人員的設計行為:

可靠性設計準則可以為可靠性的定性設計提供一個具體的、可操作的“指南”,使得設計人員有章可循。因此,準則可用來規範設計人員的設計行為。

⑵ 避免低級設計錯誤的發生:

產品的固有可靠性是產品的一種固有的內在屬性,是靠設計賦予的、是靠製造和管理來保證的,但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設計過程。設計人員在進行產品設計時,如果能夠認真地執行準則,就可避免一些不該發生的疏忽或者錯誤(低級錯誤),從而提高設計品質,真正把“可靠性是設計出來的”這句話落到實處。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落實準則是提高產品固有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⑶ 用來檢查設計品質的好壞:

產品的可靠性和性能都是產品的品質指標。一般來說,性能指標可以用儀器儀錶進行檢測,但可靠性指標的確認要困難得多,貫徹可靠性設計準則可以部分地解決這個問題。在設計工作完成後,品質部門要組織協力廠商專家依據準則的條款,逐條檢查準則的落實情況,並提交“可靠性設計準則符合性檢查報告”。雖然不能定量地確認產品的可靠性是否達標,但能夠定性地知道所設計產品的可靠性是高、還是低。

⑷ 為設計評審提供依據:

在產品設計評審時,要將“準則符合性檢查報告”提交評委會進行審查。不僅是對設計品質的進一步的確認,而且也是對檢查組工作品質的認可,避免檢查工作走過場,流於形式。


@ 一般包括:

l  元器件的選擇和降額設計

l  元器件的容差和漂移設計

l  對高可靠性系統進行冗餘設計

l  環境保護設計、熱設計和三防設計

l  抗振動、衝擊設計

l  電磁相容設計和防電磁洩漏設計

l  可維性和可用性設計

l  軟件可靠性設計

l  系統可測試性設計

l  容錯技術